來月經 3 天幹淨 vs 7 天幹淨,哪種更健康?
它就像是安置在女性身體裏的健康「晴雨表」,跟女性健康密切相關。
「以前7天現在3天,是不是有啥毛病?」
「周期短,我的卵子是不是要用完了?」
關於月經,需要操心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。
深圳怡康特意搜羅了關於「月經天數」的問題,和專家一起給大家做出解答,建議每一位女性仔細閱讀並收藏,男性可以轉發給另一半。當然,我們更鼓勵男性也能對月經有所了解,幫助另一半更好度過月經周期。
以後要真遇上點「異常」,也能做到心中有數、遇事不慌。
3 天幹淨 vs 7 天幹淨
先說答案:月經無論來 3 天,還是來 7 天,都挺好的,只要每個月基本維持穩定的天數,都是健康的月經。
月經流血的那幾天,其實是子宮內膜脫落。
每個月子宮都會為了迎接受精卵(受孕)做好准備,在雌激素、孕激素的刺激下,子宮內膜變得「肥沃」,內膜厚度一下子上漲 6 倍:從 1 毫米增加到 6 毫米以上。假如這個月沒能等到受精卵,激素水平便會「唰」地一下下降,內膜就會自然脫落、出血、排出體外。
這個過程,就是月經。
月經期,子宮內膜脫落的過程
每個女性的身體不一樣,具體到月經,也是千人千樣。每個人的內膜厚度和脫落速度都不同,均有自己的規律。有的人脫落得慢一點,有的人快一點,本質上並沒有什么區別,子宮內膜脫落完畢,出血就會自然停止。
可以看到,月經並不是排毒,也不存在越久排得越幹淨的情況。有些人覺得「月經來久一點好」,這是沒有道理的。
所以,月經來 3 天和 7 天都是正常情況,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。
醫學上有 4 個指標來判斷月經是否正常:持續時間、出血量、頻率、規律性。我們把它換算成了更易懂的表格,只要你的月經落在下面表格中,每月大致穩定,都是健康的月經👇
月經是否正常判斷標准
月經出血時間 | 2~8 天,平均 4~6 天。 |
出血量 | 5~80 ml,平均 20~60 ml。 |
兩次月經第一天相隔時間 | 21~38 天,平均 28 天。 |
相鄰月經周期天數 | 相差不超過 7 天都是正常的。 |
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使用過的衛生巾/棉條,來大致判斷出血量:
有的姐妹來月經,第二三天量巨大,但後面幾天斷崖式下降,擔心月經是不是不正常了。
這種擔心是沒必要的,因為月經個體差異大,只要出血總量在正常區間內,就沒有問題。
假如不想費腦子測算出血量,我們也提供一個偷懶辦法——
一個周期 2 個日用衛生巾就夠了,則可能要考慮月經量過少的情況。
一個周期用完 8 個以上完全浸濕的日用衛生巾,則可能要考慮月經量過多的情況。
偶爾出現一、兩次月經量過多或者很少,之後恢複到正常范圍可以不用擔心,但多次出現最好就醫檢查。
經期間隔 21 天 vs 間隔 35 天
也有人認為:經期間隔時間短,排卵速度快,「女性一生的卵子限定數 400 多顆」就會越快排完,就會老得更快。
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。因為女性體內的「卵子儲備」,也就是原始卵泡,高達上百萬顆。
社交網絡上,很多人依舊對「女性一生卵子數是限定的」深信不疑。
「400 多顆」其實是個非常粗略的估算值,它假設女性 12 歲來月經,50 歲絕經,一月排一次卵,那么總共排卵數量是 12 x 38 = 456 顆。
這樣計算,顯然是不靠譜的,因為每個人有差異。有的人月經來得早,有的人停經停得晚,還有的人月經周期短,個體差異大,很容易排出的卵子數就遠超這個數字。
更重要的是,女性體內還有上百萬顆的卵子儲備軍(也就是原始卵泡)。
卵子是由原始卵泡發育而來。出生時,女性卵巢內就有約 100 萬~200 萬個原始卵泡,青春期後,每個月都有 10 幾顆啟動,最終有一顆會成功排卵,但不意味著「只有」一顆。
顯微鏡下的生物卵子卵細胞
即便你的月經周期(兩次月經第一天相隔時間)是 21 天,相比月經周期 35 天的人,每年多排 7 顆卵,也完全沒問題,身體裏還有上百萬個卵泡等待著,儲備總數很大。
以前來 7 天 vs 現在來 3 天
月經量確實會隨著年齡發生變化,有些人會變多,有些人會變少,這些變化不能用來判斷卵巢是否衰老。
早衰的帽子可別隨便給自己扣。
卵巢早衰指的是 40 歲前卵巢功能衰退,這主要由基因帶來的,發生率並不高,35 歲前約為 1/250.40 歲之前約為 1/100.
下這樣的診斷不僅需要有臨床症狀的佐證,還需要進行相關實驗室檢查,比如在月經周期第 3 天抽血檢測 FSH 和 E2.或者進行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濃度測定(AMH)。
那么月經量和年齡之間到底有沒有關系?我們查閱了 11 項提及女性月經和年齡之間關系的文獻發現[1][2][3][4]:
來自瑞典的一項研究表示,月經量的確可能隨著年齡有所波動,從 15 歲的 33.8 毫升到 30 歲的 49.7 毫升,最後在 45 歲又回落到 42.7 毫升;
一些研究表示,月經量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;
一項研究則發現,在女性 18~24 歲之間,和 45~54 歲之間,可能會出現月經量變大的情況;
剩下則有 3 項研究發現,無法在年齡和月經量之間找到關聯。
所以,年紀大不一定量少,年紀小也不一定量大,研究者直接給出一個結論:月經多少和年齡不存在線性相關。
不過醫生們也發現,的確會見到不少「年紀變大、月經變少」前來就診的人,但這可能和大家對於「月經量少就是有問題,多才是健康」的不合理的觀念有關。
你最需要注意這 4 種情況
偶爾一次月經不規律,可以繼續觀察,但如果最近的月經總是超出正常范圍,就需要及時就醫了(可以參考回答一中的 4 個指標,幫助大家判斷月經是否在正常范圍內)。
有以下 4 種情況,還是需要大家提高警惕。
與平時的月經周期相比,超過一周還沒有來月經,且沒有懷孕;
月經周期突然顯著增長或縮短,多次波動幅度超過 7 天;
停用避孕藥三個月內月經沒有恢複,且沒有懷孕;
沒有懷孕,但每年的月經次數少於 9 次,或每個周期大於 35 天,或連續三個月月經周期小於 21 天。
最後想說一句,月經是女性身體的自然現象,也是生命循環的神奇節奏。「姨媽」到訪,是會帶來些許不便,但它正是女性健康活力的體現。
偶爾的確會有周期不准的小煩惱,痛經時也會讓人稍感不適、影響作息和食欲,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小插曲。(注:文本內容引用的丁香園的相關資料)
關鍵詞: 月經不調